潘建伟做客中国科大论坛,揭示量子微观世界的奥秘

时间:2012-05-16

 信息来源: http://news.ustc.edu.cn/zh_CN/?article=00016678   2008-09-18

 9月17日晚,东区理化大楼西三层报告厅座无虚席,人头攒动,作为50周年校庆纪念活动的的一项内容,中国科大论坛青春报国系列第四场报告会在这里隆重举行。报告人是“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获得者、我校近代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潘建伟。报告会由党委副书记鹿明主持。朱清时校长出席了报告会。500多名学生聆听了年轻的量子大师的精彩报告。

 

 

 

 在这场名为《量子世界的微观操纵》报告会上,潘建伟深情地说:“爱自己,爱家人、朋友,爱自己的母校。无论在哪里,我始终想着学校,希望为学校做一些事情”。

 

 

 1987至1995年,潘建伟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物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9年获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博士学位。也正是在那一年,在国内学术界对量子通信领域的研究还很陌生的时候,潘建伟及其同事就开始了有关实现未知量子态的远程输送的研究,而且,这项成果同伦琴发现X射线、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等影响世界的重大研究成果一起,被著名的《自然》杂志评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

 

 2001年,潘建伟教授入选“中科院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后回到中国科大。已然成为一位领军人物的潘建伟眼光独到,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实现了6个“世界首次”,让学术同行感到惊奇。一系列具有世界影响的开创性工作,使该研究团队迅速成长为国际量子信息实验领域的佼佼者,在世界科学前沿牢牢占据一席之地。

 

 报告中,潘建伟说得最多的关键词是量子纠缠。量子纠缠,被爱因斯坦称为“遥远地点间幽灵般的相互作用”,现在科学家用真实的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的想象。为了认识和促进光子之间纠缠状态,潘建伟同国内及德国、奥地利专家合作,对这一世界性难题研究了近十年。

 

 

 

 量子叠加、量子密钥、量子隐性传输、量子搜索、量子模拟、量子计算、中继器、量子比特,这一连串的概念让很多人眼花缭乱,但在潘建伟的口中,却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潘建伟告诉大学生们,所有这些,得益于在科大的良好的理论物理教育,他希望大家不要忽视基础教育。

 

 

 

 会上,潘建伟教授还愉快地和同学们进行了互动交流,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

 

 

 报告会结束前,朱清时校长走上台来,代表学校向潘建伟赠送中国科大论坛纪念牌。他说,中国科大成立50年来,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青年才俊更是群星璀璨,潘建伟教授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

 

 

 

 

 

 据不完全统计,1997年至今,潘建伟已在Nature(9篇)、Nature Physics(4篇)、PNAS (1篇)以及Phys. Rev. Lett.(38篇)等四个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2篇,论文被他人引用4000余次。潘建伟及其同事们的研究成果曾先后8次入选欧洲物理学会“年度物理学十大新闻”(4次)和美国物理学会“年度物理学重要进展”(4次)。他们关于量子态隐形传输的实验成果分别于1998年被美国《科学》杂志评为“年度十大科技进展”、1999年被英国《自然》杂志评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2003至2007年,潘建伟科大小组的研究成果先后四次被两院院士评为“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由于潘建伟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以及多光子纠缠操纵等量子信息与量子物理的实验领域中做出的杰出贡献,自2000年以来他先后被授予奥地利科学院Erich Schmid奖、欧洲物理学会Fresnel奖、德国洪堡基金会Sofja Kovalevskaja奖、欧盟Marie Curie杰出研究奖、德国研究联合会Emmy Noether研究奖、美国物理学会“Beller讲师”、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以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等国内外荣誉奖项和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