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伟、王宝善、叶郁、秦礼萍成果荣获“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时间:2023-07-26

2023721日,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批准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教师〔20234号)。我基层委潘建伟、王宝善、叶郁、秦礼萍主持或参与的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荣获“2022年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我基层委社员主持或参与的成果有:

成果名称

完成人

完成单位

奖项等级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打造量子科技交叉人才培养体系

潘建伟,郭光灿,张永德,杜江峰,陈宇翱,周正威,韩正甫,张永生,韩永建,陈凯,周祥发,苏吉虎,徐飞虎,易为,邹旭波

中国科大

一等奖

面向国家深空、深地战略的地球物理学德才兼备高层次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

吴小平,陆全明,雷久侯,王水,汪毓明,刘斌,姚华建,申成龙,黄金水,张海江,吴忠庆,薛向辉,王宝善,毛竹,刘睿

中国科大

二等奖

潜心长周期育人,执着高水平创新,构建数学基础学科高层次人才卓越培养体系

叶向东,李嘉禹,麻希南,陈发来,陈卿,盛茂,刘利刚,张土生,黄文,叶郁,王毅,张希,徐岩,刘世平,王作勤

中国科大

二等奖

潜心立德树人,构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地球化学人才培养体系

郑永飞,高晓英,赵子福,倪怀玮,周根陶,戴立群,陈福坤,杨晓勇,肖益林,黄方,秦礼萍,张少兵,陈仁旭,陈伊翔,夏琼霞

中国科大

二等奖

1.一等奖: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打造量子科技交叉人才培养体系。成果以“夯实基础、促进交叉、培养人才、服务战略”为根本导向,形成了“厚基础、重交叉、盯前沿、担国责、高标准、个性化”量子科技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学科前沿与教学融合、多学科导师队伍融合、依托大科学平台的科教融合、学生知识学习与科研训练融合、优良校风与科学价值观融合。在已培养的600多名博士中,80余人成长为我国量子领域杰出人才;领衔完成“墨子”“九章”等国家重大科研任务;获评教育部全国优秀博士论文8篇、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30篇;大批研究生成长为量子信息领军人才和创业先锋。

2.二等奖:面向国家深空、深地战略的地球物理学德才兼备高层次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成果以探索地球科学前沿、服务国家深空和深地战略为目标,创建“高端人才引进、科教融合、前沿引领”新机制、“英才教育、英文授课、国际交流”新举措和“三全育人”新模式(即“三创建”),将改革创新和立德树人贯穿研究生教育全过程,研究生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服务国家战略责任担当意识明显增强(即“三增强”)。以“三创建、三增强”为抓手,经十年改革创新与实践,构建和完善了地球物理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连续3次获评教育部学科评估排名第一(含并列)。

3.二等奖:潜心长周期育人,执着高水平创新,构建数学基础学科高层次人才卓越培养体系。成果秉持华罗庚先生的教育治学理念,构建数学基础学科高层次人才卓越培养体系:聚焦“育人”,以“硬课更硬-梯次纵深-创新GAP-前沿研究”为主线,构建高阶性、前沿性的全贯通、递进式课程体系;定标“潜心”,创建可延展的培养长周期模式,制度化营造“潜心”氛围;助力“执着”,十年磨一剑,以高水平科研支撑研究生培养;激发“创新”,构建完善的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人才培养成效突出,涌现出20余位国家级高水平人才;毕业研究生敢于挑战艰深问题,代表成果发表在Invent. MathCPAM等国际顶尖期刊。

4.二等奖:潜心立德树人,构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地球化学人才培养体系。成果形成了“三全育人、科教融合、前沿引领”新模式,创新了“院士带头、大师引领”卓越人才培养新方式。培养和引进优质师资,打造国际一流导师队伍,以教促研,以研助教,教研相长。院士和知名教授带头承担核心课程,优化课程体系,组织撰写精品教材,建设一流课程,打造国家级科教平台。毕业生中,3位当选两院院士、18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大批毕业生在国内外著名大学或研究所担任教授。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由教育部组织,每4年评选一次,是我国教育领域的国家级奖励,获奖成果代表全国教学最高水平,是大学学科评估和“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指标。20229月,首次单独设立的“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启动,设置特等奖1项、一等奖35项、二等奖248项。